

吳德周
前錘子科技合伙人
AR創企ARknovv創始人兼CEO
Key point
我自己是有那種沖動和內心激情在的,希望去做一些更有挑戰的事。我覺得,如果自己真的能夠參與到,下一個計算平臺從0到1的過程中,將會是一件非常性感的事情。
(VRPinea2023年9月22日訊)第一代華為手機人,參與研發第一款華為手機U626、第一代榮耀手機U8860,華為榮耀產品線的總舵手,錘子科技堅果手機系列的掌舵人……
他曾經的身份有很多,是手機圈內從業近二十年的“功成名就者”。現在,他選擇重新出發,他就是本期《XR長談》的主人公,AR創企ARknovv的創始人兼CEO,吳德周。

(吳德周)
01
吳德周眼中的“AR”
”
Q1:您作為第一代“華為手機人”,見證了手機從功能機到智能機的完整演進過程。現在有很多人都認為AR眼鏡會成為取代智能手機的下一代個人終端,您覺得這個說法靠譜嗎?
其實在華為做手機的時候,我們就一直在思考說,也許是五年后、十年后或者更長的時間,未來什么樣的產品可以替代掉手機。
那時候的AR,可能相對處于更早期,還在Google Lens的那個階段。所以當時大家是相對看好AR/VR的,覺得這樣的產品會帶來完全不一樣的體驗,未來可能也是有機會成為替代手機的下一個計算平臺。
我是在2021年底左右,開始創建致敬未知的。在通過進一步了解AR行業之后,現在更堅定了,AR一定會是下一代的計算平臺。
未來也許不一定是替代手機,但它也一定會成為主流的一種個人信息終端。
就像手機和筆記本電腦的關系一樣,手機其實非常主流,大家也感覺它什么都能干,但是還沒有完全替代掉筆記本電腦。
所以我覺得未來也許不一定說,AR眼鏡就一定會完全取代手機。但是有可能用戶使用AR眼鏡的時間會越來越長,比使用手機的時間更長。

(ARknovv新品發布會畫面)
Q2:目前主流的AR眼鏡存在一個天然的矛盾點:智能可穿戴設備一定要保持輕薄,但是在電池領域沒有大跨步式的演進之下,怎么去支撐AR眼鏡長時間的續航?
我覺得大家一定要有個清醒的認識,AR確實還在一個行業的早期。所以我們不能拿現在手機的狀態,來看當前階段的AR眼鏡。
早期手機的功能也非常簡單、屏幕非常小,那時候,我們都沒法想象手機會變成整個外表面都是屏幕,而且四邊都是只有一個非常窄的邊框的形態,但是現在這些都實現了。
技術一定是在快速發展的,核心的是,有什么樣的點,能夠推動產業鏈去高速地發展。
所以你剛才提到的續航問題,在短期內它可能不會有很大的一個進步,就像我們這次做的ARknovv A1一樣,我們并沒有把它往一體機上做。
因為我覺得可能短期內,ARknovv A1如果要作為一款真·AR的眼鏡,它是沒法解決算力、功耗和續航上的平衡。我們反而是認為應該要去解決,AR行業里面當前最核心的點。
我自己認為最核心的是大家買AR眼鏡到底用于做什么,也就是AR眼鏡的應用場景。也許應用場景突破了之后,大家就會愿意去用它了。
當AR眼鏡在某一部分人群里面先去用起來,然后未來逐漸地擴大到普通用戶,那時候就一定會推動產業鏈在這上面的投入。
那至于現階段,怎么去解決電池的問題、續航的問題。其實行業里面有很多種解決方法,就像蘋果Vision Pro一樣,Vision Pro也沒有完全解決電池的問題,它還是外接了一個電池模塊。

(蘋果Vision Pro主機及電池模塊)
所以我們ARknovv現在第一代的產品,我們是連接手機使用的,AR眼鏡共享手機電池。但連接手機以后,它的線纜可能會比較長,確實會給用戶帶來一些不便。
我是覺得未來還是要連接一個主機,或者一個類似供電的中心,但它可以讓這個線更短,它可以是頸掛的形式,也可以是其他的形式。目的就是讓用戶在一個比較方便的狀態下,去使用AR眼鏡。
但這樣的形態可能還沒有到達一個終級形態,比如說無限接近于現在的普通眼鏡,可以非常輕便的戴出門、可以續航24小時,可能還沒到那樣的階段。

(ARknovv A1宣傳圖)
Q3:目前C端市場的AR眼鏡大致可以分為幾類,一類是單色Micro-LED屏幕,具備顯像功能,另一類是智能投屏眼鏡,還有一類就是像ARknovv這樣的真·AR眼鏡。您覺得說,這三種不同的技術路徑,有哪一條是能夠快速走出來的,還是說會形成一個長期并存的狀態?
我覺得AR在不同的階段會有不同的產品定義,這可能也是這個行業吸引大家的地方,因為它還沒有被完全被定義,廠商還可以根據自己的想法去定義這個產品。
大家的選擇可能會不一樣,有人選擇主要用于投屏、看視頻,也有人選擇更方便的一體機形態,做信息提示。
我們的選擇是,我們希望產品是可以戴出門的,可以跟現實做融合、做交互。我覺得沒有對錯,核心是取決于大家的出發點以及技術發展的不同階段。
我們確實是屬于相對比較晚進入到這個行業,又趕上了AI的大爆發。讓我們看到了在這個時間點上,我們去做這種跟現實中融合的真·AR眼鏡,已經成為可能。所以我們是非常堅定的,瞄準著這個方向去定義我們的產品。

(真·AR眼鏡網絡概念圖)
Q4:您認為,AR真正意義上在C端爆發的時間點或者說標志性事件是什么?
這個其實也是所有投資人都關心的問題。AR是正確方向,是下一個計算平臺,其實大家都有很強的共識。但對于AR什么時候爆發,每個人可能都有不同的理解。
我自己的理解是,AI的大爆發讓我們看到了,AR拐點出現的時間,可能會比我們想象得要快。其實基于現在的供應鏈,已經能夠做出一些用戶體驗還不錯的產品,讓用戶去用起來了。
我自己有個判斷,可能未來三年,AR眼鏡是有機會做到單款過百萬銷量,這樣一個milestone(里程碑)。
AR眼鏡未來到底在哪個點上大爆發,或者是有一個非線性的轉折點。那個點其實也許沒那么大,可能就是在那個點上,我們找到了AR眼鏡的Killer APP。

(“百萬銷量”)
02
AR新軍——ARknovv
”
Q1:AR眼鏡的光學技術方案其實有很多,為什么ARknovv會選擇自由曲面,這樣一種可能看起來比較“老”的方案呢?
我覺得這個可能是大家對自由曲面這個技術的誤解,自由曲面其實是相對比較成熟的技術。以前Google Glass用的是自由曲面,愛普生AR眼鏡前面也用了自由曲面的技術,然后在其它的投影功能的設備上,也有自由曲面的技術。
我當時為什么選擇自由曲面的方案,這個問題其實也是很多投資人問我的問題。剛好也趁這個機會,我可以一并回答一下。
核心的點其實非常簡單,我們的戰略是要做一款可以戴出門的消費級AR眼鏡。那要可以戴出門,就意味著眼鏡必須要有足夠高的透過率,不影響用戶看現實世界,這是第一個出發點。
當然,一個真·AR眼鏡是要能夠產生內容,能夠跟物理世界去交互的。那就意味著它需要有一定的算力,能夠去運行一些算法,然后才能夠有一些應用的場景,這是第二個出發點。

(自由曲面鏡片)
我們去選型的時候就發現,能夠滿足我們高透過率要求的只有兩個方案,要么自由曲面,要么光波導。因為BB的方案決定了,它的透過率天然就比較低,20%-30%透過率,在相對暗一點的場景,可能就不適用了。
再說回光波導,確實我們也覺得光波導可能會更接近普通眼鏡的形態,Micro LED+光波導會是一個相對更好的解決方案。
但是光波導的光效利用率特別低,如果要在室外環境看清光波導產品顯示的內容,就必須要求有很強亮度的光源。
另外,Micro LED現在整個的技術,可能還是在一個相對早期的階段。它現在還只能做到單綠色,640p×480p的分辨率,那這樣的分辨率可以做信息提示,但它可能做不了其他的一些應用場景。
所以,如果我選擇了Micro LED+光波導的方案,直接就決定了最后的AR眼鏡的應用場景就是信息提示的那些功能。那這樣的話,我們的品牌定義就很難和其他產品,真正地形成差異化的使用價值。

(光波導鏡片)
而且我們現在也不認為,一個主打信息提示的眼鏡,會有消費者愿意花很高的價錢去購買它,因為它的可替代性會更多。
相反地,自由曲面技術經歷了這么多年的發展。我們是和耐德佳一起推動的這次的光機3.0。我們看到實際產品的時候,覺得還是很震撼的。
戴著眼鏡的時候,完全不影響我們看現實世界。然后因為它光效利用率很高,可以做到35%左右,在室外的時候,入眼亮度也非常好,可以非常清晰地看到眼鏡屏幕里面的顯示內容。
當然,自由曲面有它的缺點。鏡片可能還是會略微厚一點,所以我們的產品設計上,也在盡可能地去規避這個不足的點。
我們選擇自由曲面技術,并不意味著說它就是我們ARknovv A1這個產品的核心競爭力。只是說它能夠在現階段,讓我們把想要做的產品,功能可以實現得很好。我們對技術路徑的選擇是不設限的,我們的產品會選擇當時階段最有競爭力的解決方案。

(耐德佳自由曲面鉆石Pro光學解決方案)
Q2:我是錘子手機的老用戶,Smartisan OS是我一直不愿意更換其他品牌新一代手機的主要原因。這次的ARknovv,其實也做了一套自研的Aladdin OS操作系統,您為什么會做這樣的布局呢?
其實現在這個階段,你會發現大家在硬件的選擇方案上,在應用場景上會做的不太一樣。那如果想要做到一個很好的體驗,只做硬件或者只做軟件,可能在短期內都是行不通的。
如果想要給用戶一個真正好的體驗,可能是需要將軟件、硬件和算法等集成在一起,集成一個具有很好體驗價值的產品給到用戶。
我們現在是基于安卓的平臺,后面我們可能也會讓Aladdin OS可以跑在iOS的平臺上。
我們希望說,能夠基于Aladdin OS的系統和平臺,讓用戶能夠參與進來。未來能夠在這個平臺上,去用我們的工具,非常快速高效地去產生內容,這是核心。所以在自研操作系統這件事上,我們肯定會堅定地做下去的。

(ARknovv新品發布會畫面)
Q3:這次發布的ARknovv A1其實有兩個版本,一個普通版本,一個HD版本。這應該是我第一次看到有AR廠商去推HUD的版本,目前AR眼鏡的產品形態會不會對開車產生影響?另外,可能現在的一些智能汽車,本身就搭載了HUD的功能,會不會出現一個重復性的沖突?
首先,HUD能夠給駕駛員帶來的體驗是很好的。以前是標配在一些高端車型上,比如說40萬以上的車才標配,因為它的成本比較高。然后現在是逐漸地會標配在更多車上,這是個趨勢。
其次,HUD分為好幾種。現在用得最多的是WHUD,比如說理想L9,配的就是WHUD。
WHUD的視場角很小,能夠顯示的信息其實是比較少的,它可能更多的是替代了以前的儀表盤上的一些簡單信息。
然后AR HUD可以算是下一代的技術,它能夠實現顯示信息與車道的融合、與實景的融合甚至與行人的融合。
因為它是前裝,它可以接入車輛所有傳感器和攝像頭的數據。以華為的AR HUD產品為例,它的視場角只有12度,但是體積很大,有27L。
然后HUD只能夠放在駕駛員的正前方,那里是車輛設計最復雜、可靠性要求最高的地方。所以,一個體積不小的HUD部件,其實是會限制到很多設計方案的,而且它成本還是很貴的。

(WHUD產品效果圖)
那AR眼鏡的優勢在哪里呢?第一,是AR眼鏡的視場角可以更大,我們現在推出的初代產品ARknovv A1就有38°的視場角。
第二,未來我們非常希望跟互聯網車廠、新能源車廠等一起合作,讓我們的產品能夠接入他們的車機系統。那樣的話,算力也好、傳感器的數據也好,其實都是來自車機。AR眼鏡更多負責的是,顯示和SLAM的定位。
這個時候,視場角更大了。所有信息都顯示在駕駛員正前方,并且這些輔助駕駛的信息和實景都是融合的。這樣的駕乘體驗,一定遠好于現在的大屏車機。
然后是剛才提到的,可能現在AR眼鏡還有一些不足的地方,鏡片還稍微有點厚。我帶著ARknovv A1 HUD試駕過自己的車,可能需要有一個短暫的適應過程。
就像我們剛剛配好一副眼鏡的時候,都會覺得,好像一下子有點不舒服,可能適應一兩天,就沒事了。
ARknovv A1 HUD也是一樣的,它是不會影響駕駛員視線的。但是可能現在還沒有做到普通眼鏡的重量,所以需要有個適應的過程。
我是覺得,當這個體驗足夠好的時候,會有越來越多的用戶喜歡上這個功能。而且我也認為,這個可能會是未來的趨勢。

(ARknovv新品發布會畫面)
Q4:您在以前在榮耀時期,提倡過一個產品理念:“堅持做正確的事,而不是最容易的事”。您認為,在ARknovv這個新的品牌上,“正確的事”是什么樣的一個方向?
“堅持做正確的事,而不是最容易的事”,我自己是一直把它作為我的座右銘的。我們現在也確實是在這么做的,我們是非常堅定地說AR是未來的方向,它就是正確的事,我們會圍繞這個事情持續地去做。
第二,我們既然做AR眼鏡,就希望能夠讓AR回歸本質,AR的本質就是增強現實。所以我們第一款AR眼鏡的產品,就是帶攝像頭的,希望它能夠看清物理世界,能夠跟物理世界去做融合、做交互,這個是我們認為正確的事。
剛才也有提到,我們期望AR眼鏡未來是可以戴出門的。現在,AR眼鏡在室內完成一些算法還是比較容易的,因為室內的特征點可能會更多,戶外的難度是大于室內的。
所以說,我們確實選擇了一個可能是正確的,也確實是有難度的方向。但是這塊如果我們突破了,它就是我們的技術壁壘。

(ARknovv A1宣傳圖)
Q5:從華為榮耀到錘子科技,再到新石實驗室,您的產業鏈管理能力絕對是毋庸置疑的。能否透露一下ARknovv未來的市場戰略是什么樣?ToC?ToB?還是B+C?
ARknovv未來的戰略方向,我們一定是要做消費級的,一定是ToC的,這會是我們最大的戰略方向。
當然,確實我們現在也在合作一些ToB的場景,但它是區別于那種工業場景的,就是需要定制專用AR眼鏡方案,這個不是我們現在的戰略方向。
我們希望說,ARknovv服務的是C端用戶。就是產品硬件上都是一樣的,然后只是在一些應用場景或者銷售渠道上,我們會通過B端來觸達C端。
因為我們的核心目的,還是希望能夠快速觸達更多的用戶,然后得到他們的反饋,進而不斷迭代我們的產品。

(ARknovv A1宣傳圖)
03
結語
”
吳德周的身上,似乎永遠不缺乏重新出發的勇氣。他在2016年時曾如是說:“我的手機十二年,也是中國乃至世界手機時代巨變的十二年。一個個巨頭的不斷消失,一顆顆新星的不斷升起,科技的發展讓飛速發展的中國和世界煥然一新。下一個劃時代產品是什么?下一個贏家又是誰?我愿意再次出發,去遐想,去參與。”
他如今又這樣說道:“我做手機的時間確實很長了,快做了17年的手機。我自己是有那種沖動,或者說有一些內心激情,希望去做更有挑戰的事。我覺得如果自己真的能夠參與到,下一個計算平臺從0到1的過程中,那會是一件非常性感的事情。”
本文屬VRPinea原創稿件,轉載請洽:brand@vrpinea.com